贵州人是什么族
一、贵州人是什么族
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,除汉族外,世居地少数民族有苗、布依、侗、彝、水、回、仡佬、壮、瑶、满、白、蒙古、羌和土家等17个。
二、贵州风土人
贵州人重感情,你们看到的,贵州人在哪里都是一帮一帮的,只要是老乡他们都会聚在一起的.
还有耿直,热情好客
三、贵州关岭在那里?离贵阳有多远?坐汽车从贵阳出发需多少时间
1、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南,安顺地区的西部,东北以黄果树为界与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接壤,西南隔北盘江以与黔西南自治州的晴隆、兴仁、贞丰相望,西北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相邻,东距省会贵阳176公里。整个版图呈三角形,东西宽43.2公里,南北长57.3公里,幅员面积1468平方公里(146800公顷)。境内出露地层最古老的是古生界的石灰系,其上有二叠系、三叠系、第四系、缺失侏罗系、白垩系和第三系。从分布上看,最广泛的首推三叠系地层,占全县总面积的90%。出露岩石以石灰岩为主,砂页岩也有较多分布,呈现零星分布的还有含煤砂页岩、泥质岩、泥灰岩、玄武岩等.
关岭县境内居住着22个民族,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9.96%,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。其民风民俗,民族服饰,首饰,刺绣,织棉,民族饮食,民居建筑,民族雕刻等各具特色。有布依族的蜡染艺术,民间饮食血豆腐,便当酒,油团粑,草灰忱头粽等等。有西部名优小吃花江狗肉,花江剪粉,永宁油豆鼓,达尔粑,沙锅凉粉等等。有三月三,四月八,六月六,七月半等民族传统节日和唢呐,大号,芦笙,铜鼓,跳花,对歌,丢花包,玩龙舞狮等浓厚民乐民风和文化遗产。有砍嘎,赶鬼场等古老的民族丧葬祭祀活动。
资源慨况
关岭矿产资源有煤、氧化镁、铁、铜、汞、硝、硅、石硅砂、水晶石、萤石、冰洲石、方解石、大理石、花岗石、粘土、陶土、石灰石等。煤,县境内有3条较大储煤地带,理论储量为5.2亿吨 ,而且属高热值煤,热量为7000千卡/公斤以上。在100亿吨以上。其中C+D级1569万吨,氧化镁含量大于22.27%,属全国特大富矿,可露天采。意大利米黄大理石储量达2000万立方米以上。优质电级石灰石1355万吨。由于县境的河流落差大,可利用落差为2044米(含界河),境内水能理论蕴藏量41.74万千瓦,近期可开发的电能可达10余万千瓦,水能资源是关岭今后远景发展的一大能源优势。关岭自治县生物资源丰富,有一批潜力较大的优势产品,全县林木树种达54科117属400余种;牧草达35科200余种;农作物有13科46属397个品种;中草药1100多种。关岭黄果,形、色、味兼优,有较长的栽培历史。关岭有民族药乡之称,历史上有经营药材的传统习惯。关岭黄牛、关岭猪等为地方良种,野生动物以蛇类、穿山甲、斑鸠等为较多。目前关岭生姜种植达7000亩年产量达20000吨上,品质优良,早熟果蔬常年产量3万余吨,杜仲种植面积达15000亩。此外生漆、桐油、棕片、茶叶、苡米为本县优势产品,有很大的发展潜力。 关岭旅游资源极为丰富,主要景点有红岩碑、乐安温泉、三层滴水滩瀑布、花江大峡谷等。
社会经济发展概况:
关岭自治县隶属安顺地区,下辖7镇7乡,241个村民委员会,1712个村民小组,13个居民委员会。全县总人口31.61万人,其中非农业人口2.23万人,占7.22%。人口密度为215人/平方公里。2000年全县国民经济总值为4.6亿元。 农业 以种植业为主。2000年粮食总产10.17万吨,农村人均粮食产量345.42公斤,农业总产值3.68亿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1217元。夏粮总产1.51万吨。生产油菜籽3633吨,烤烟1444吨,早熟蔬采3.3456吨,甘蔗1.27吨。早已进入国际市场的生姜产量2607吨,以驰名全国的“关岭牛”为主的大牲畜存栏12.99万头,存栏生猪11.10万头,肉类总产量8896吨。全县森林面积18312公顷,其中经果林5176公顷。 工业 有采煤、水泥、酿造、印刷、机械、冶金、电力、造纸、建材、粮油加工等工业。重点企业是电力、铁合金、氧化镁。1999年工业总产值为1.85亿元。电力工业是关岭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,现有水力发电站6座,装机容量1.7900万千瓦,1999年发电7645.5万度,实现利税229.8万元。
2、关岭在贵阳的西面,距离贵阳有176公里。
3、坐汽车从贵阳出发需要2小时左右的时间。具体线路:贵阳——清镇(贵清高速)——安顺(清镇高速)——镇宁(清镇高速)——黄果树(镇胜高速)——关岭(G320国道)。目前因为黄果树到关岭镇胜高速的坝陵河大桥(也称关岭大桥)刚合龙还没有通车,所以就要慢点。以后贵阳到关岭只要1个多小时即可到达。
四、热糍粑和糯米饭为什么被称之天下双绝
糍粑是用熟糯米搅拌成泥制作而成,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,人们习惯于在春节前制作,象征丰收、喜庆和团圆,是过年必备之品。糍粑排骨是一道带有浓郁乡土风味的新菜色,柔软的糍粑包裹着酥烂入味的排骨,再油炸至金黄,入口松化内里软滑,带有排骨肉汁,口感非常丰富。
制作工艺
[编辑本段]
糍粑,闽北各县市都有,又以武夷山最为盛行,糍粑是以糯米为主料,清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,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。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,搁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(或是黄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)的盘里滚动,即可取食。口感香甜。现街头商贩多用脚踩三轮车叫卖,饭泥用保温性能好的特制铁桶装放,摇动把手,饭泥从圆孔钻出。大凡有喜事,当地人都要做红糖拌糍粑招待客人,以表吉利。
具体做法:糯米浸泡一天以上,滤干水,置木甑里蒸熟。尔后倒入石臼舂烂至胶状,在干净的器皿上洒些糯米粉,将舂烂的糯米置其上揉搓,捏成小团或饼状,还可以用特制的模具印成各种图案,置通风干燥处阴干。阴干后可浸泡在水中,能长时期保存。食用方法很多,可油煎,可水煮,可火烤,还可用微波炉加热。
各地风味
[编辑本段]
湘西土家--土家人素有“二十八,打粑粑”的说法。每逢春节来临,农历腊月末,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。据乡土志书记载:“糯米饭就石槽中杵如泥,压成团形,形如满月。大者直径1尺5,寻常者约4寸许,3至8分厚不等。”小糍粑做完后,由心灵手巧最会做糍粑的妇女,再做几个大糍粑,小则三五斤,大则十多斤。这叫“破笼粑”,象征“五谷丰登”,又显示土家人大方。打糯米糍粑是一项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活,一般都是后生男子汉打,两个人对站,先揉后打,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。做糍粑也很讲究,手粘蜂蜡或茶油,先搓坨,后用手或木板压,要做得光滑,美观。
糍粑,一般在湘西的冬日里才能吃到,吃它的方法很多。最过瘾的吃法,就是烤糍粑,冬日的湘西阴寒潮湿,为了作热取暖,一般人家都会燃起火炉火桶。糍粑便是放在其中的火盆木炭上烤炙的,火盆通常有铁架,没有我们就用火钳作支架。似乎有倔性的糍粑,让它软化可不容易。烤糍粑的过程,最考验人的性情,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。糍粑得放在微微明灭的炭火上慢慢烘烤,火气不能太大,要不然外皮烤焦,内里却是生硬的。而且要不停的翻边倒面,使它两面均匀受热。受热后的糍粑可不是好对付的,炽热的高温黏着你的手指烫,烫的人几乎断了想吃的念头。但一想入口绵软香甜,又不得不就范。糍粑在火气下催的渐渐鼓胀,表皮微微隆起,象一个大包子就大功告成了。此时将表皮弄破,会有一股白气升腾,可见内里雪白,拿在手里软乎乎的,心里升腾起一股征服的快感。此时可就别太心急,以免烫了口舌。
具体做法:
糯米洗净蒸熟。
茶油中放入黄色的蜂蜡,加热融化,涂抹在桌面、门板、石臼、木槌等用具的表面。
把糯米放进石臼中,用丁字型的大木槌用力捶捣。糯米粘性很强,一般是两个强壮的男人来,一上一下地“打”。大冬天的,光着膀子还要流汗。
糯米捣成泥以后,取出放在桌子上,乘热揪出拳头大的米团,压扁成饼,再用门板加重物压住,等糯米凉了就成型了。
糍粑可以存放很长时间,如果放在大水缸里,用水浸泡,定时换水,可以吃到六七月份。
烤好的糍粑可粘糖,或将糖灌入糍粑中,等其中的热度将糖溶成糖水,此时糍粑入口甜香无比。糖是常见的白砂糖,如有土制的红糖片,那就更好。也可将糍粑中裹入豆腐乳(湘西叫霉豆腐),薄薄的铺上一层,如有厨房设备,糍粑亦可用油煎熟吃, 切块用甜酒煮熟吃,各有风味。